6月16日,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争创一流营商环境,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新闻发布会,市市场监管局三级调研员骆贵民介绍了全市市场监管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情况。市市场监管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注册监督管理处处长赵书慧、知识产权运用服务处处长李东伟、信用监督管理处三级主办李洪常回答了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一级主任科员常蕊主持发布会。
今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从提升服务效能、净化市场环境、支持创业创新等多方面入手,用足用好监管与服务的“组合拳”,以更优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一、优服务,营造多元保障的要素环境
有机融合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管理等要素资源,采取企业“按需点单”、政府“上门服务”的方式,提供一体化质量基础设施支撑方案,集成化解决企业最关注的提质、降本、拓销、增效等共性问题,实打实增强企业获得感。
一是准入便企。出台了优化外商投资企业准入环境18条措施,就放宽登记条件、简化材料、京津冀地区外资企业资格互认、容缺办理服务、外资企业歇业备案等方面予以规范明确,基本实现了辖区外资企业登记“就近办”“一次办”“马上办”“容缺办”,全域外资企业注册时间全部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内,进一步提升了外资企业登记便利度。今年1~5月,全市新增外资企业47户,注册资本新增5.12亿美元,新增外方认缴出资额4.82亿美元。
二是质量强企。依托12个县区设立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持续开展“质量服务企业行”“计量服务中小企业行”“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等活动,聚焦质量把关人培养,强化生产经营全环节改造,提升企业以质取胜的市场竞争力。今年以来,已完成14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首席质量官任职培训、5.73万家食品生产经营主体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业务培训,组织“质量问诊”企业1195家,提供疑难问题解决方案、建议77项,覆盖高新机器人等19个产业集群。
三是标准壮企。以新获批的“国家板栗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区”“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为抓手,引导唐山板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钢铁产业智能车间/工厂建设。近年来,全市累计获批国家级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33个,数量全省第一。通过试点建设,企业生产成本明显下降,企业国际标准话语权、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均有明显提升,生态效益显著提高。纵深拓展“对标达标行动”,以先进标准引领产品质量提升,以唐山标准“走出去”带动唐山产品、技术、服务“走出去”,累计帮扶2061家企业发布对标结果14681个,培树国家、省企业标准领跑者46个,均居全省首位。
四是减负惠企。支持检验检测机构在“产业强链”中更好发挥技术支撑作用,聚焦解决企业在产品检测上遇到的“测不了”“检不全”“距离远”“花费大”等困难,自去年6月以来,在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填补省市空白检验参数38项,在全省率先建立覆盖8大类181项参数的绿色建材检测矩阵。其中,减隔震支座和抗震支架吊实现了本地检测,为建工单位降低该类检测费用超40%;重点帮扶的动力锂离子电池检测实验室,获得CMA资质以来,较好地解决了一直困扰我市多家新能源企业的高压大容量电池系统诊断难、检修难问题,可为企业节省检测成本30%以上,提升检测效率50%以上。
五是拓销助企。全面铺开“电商助企”活动,对域内地标产品、有机产品、非遗产品、绿色产品、老字号、名优土特产品进行深度挖掘,精选适合电商的“唐山优品”63个。统筹企业、平台、主播、金融机构等各方资源,探索打造“唐山优品”直播带货诚信品牌,以网络拓销为企业发展赢得新空间。目前已成功举办“唐山优品”网络直播带货展示活动两次,累计销售37.47万单、销售金额1095.33万元。
二、强监管,营造普惠公平的市场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市场监管部门坚持一体化推进信用监管、法治监管、智慧监管,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保障各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健康发展。
一是强化信用监管,做到“无处不在”“无事不扰”。做好全市经营主体相关信息的归集公示,形成全景多维画像。全面推行基于信用分类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根据企业不同信用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随机抽查,对守信者“无事不扰”,对失信者“无处不在”,截至5月底,全市已开展双随机抽查207次,抽查结果按时公示率、后处理率100%。坚持“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加大跨部门联合抽查占比,今年已开展跨部门联合抽查51次,努力实现“涉企检查应合尽合、对企干扰应减尽减”。健全信用修复制度,引导企业改正错误、修复信用,2023年已有4467户次经营主体移出经营异常名录,以健康的状态重新回到市场,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
二是开展政策“体检”,做到“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制定《打造公平竞争环境标杆实施方案》,深入开展“保护公平、促进竞争”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组织全市公平竞争审查人员专题培训,促进全市公平竞争政策有效实施。发挥市公平竞争审查联席会议办公室作用,在全市开展为期7个月的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政策措施清理工作,目前已清理存量政策措施436件,尚未发现含有地方保护、市场分割、指定交易等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措施。
三是守牢安全底线,做到“信心提振”“无忧消费”。常态化开展特种设备专家查隐患工作,各县局全部成立重大专项(企业)特种设备服务专班,更好地满足企业对特种设备的服务需求,2023年全市在用特种设备检验有效率稳定在100%。依托入企实地查、线上智慧查、互联网+明产亮造等手段,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食堂提升工程和肉制品、乳制品、餐饮、医疗器械等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全市食药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积极拓展放心消费创建,强化消费维权服务,累计培树省级放心消费创建示范单位225家,建设消费维权服务站1265个,发展在线消费纠纷解决(ODR)企业91家,全市消费环境更优,提振了消费信心,赋能了企业发展。
四是有温度有力度,做到“利剑高悬”“打假保优”。执法办案既是对违法行为的打压,更是对合法企业和百姓利益的维护。以查办大案要案为主线,紧盯政府关注的、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持续开展民生领域案件查办“铁拳”行动、“打假保名优”活动,以及涉企违规收费、打击传销、成品油质量和加油机计量执法检查等系列整治,依法严惩破坏市场规则、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护航经济发展。截至4月底,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已查办案件1395件。同时,深入开展市场监管系统行风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专项整治及市场监管所“创A争星”活动,落实“首违免罚”“免强制措施”清单制度,促进公正文明执法,让执法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三、创试点,营造活力迸发的创新环境
以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全市知识产权高水平创造、高标准保护、高效益运用、高质量服务,助力企业蓄势蝶变、拔节生长。
一是激励创造运用。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和知识产权强企提升行动,2023年1~4月,全市专利授权量3987件,其中发明授权量521件,同比增长7%。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大力实施专利转化专项计划,第一批专利转化奖补项目资金465万元已拨付到位,中小微企业专利引进资助占比42.6%。推进“知识产权信息进企业促创新”、“知识产权服务万里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等活动,在为企业提供创新方向、创新人才服务基础上,引导企业盘活用好知识产权资源,获得质押融资约6亿元。积极推进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举办两场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业务培训与专利成果推介活动,助推我市机器人产业加快发展。
二是加大保护力度。全省率先上线知识产权证据管理中心平台和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平台,有效增强打击侵权假冒行为的精准性和搜集侵权假冒线索的广泛性。依托唐山市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风险预警平台和海外知识产权维权专家库,积极回应企业海外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提供涉外维权援助服务26次,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优化跨部门、跨区域协作,通过与景德镇市市场监管局签署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协议、开展知识产权纠纷在线诉调对接、组建县区知识产权纠纷调解工作站等手段,进一步强化行政执法、司法保护、仲裁调解、社会监督等环节协同,让知识产权维权变得更容易,更好地保护了企业创新的信心和活力。
三是培育品牌优势。发挥唐山商标受理窗口作用,全面提供预约办理注册、续展和线上申请指导等服务,今年帮扶企业和个人注册商标400件,全市有效注册商标量累计达到7.6万件。日前,唐山商标受理窗口因“在积极落实商标便利化改革措施、提升窗口服务水平、推动窗口工作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工作实绩突出”,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表彰,是河北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受理窗口。指导重点进出口企业开展马德里国际商标注册,助推唐山品牌走出国门。深入实施地标名县、地标小镇建设,推进迁西板栗、唐山骨质瓷等地理标志保护示范区创建,努力把“土字号”变成“金名片”,今年培育地理标志商标品牌运用促进工程项目7个,“遵化磨盘柿”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全市共获得核准地理标志商标42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件,均位居全省第二位。
下一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将继续突出“建设一流营商环境”这一主题,充分依托“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工作体系,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为企业纾困解难,为产业发展助力,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唐山篇章中作出市场监管新贡献。
来自省级新闻媒体和市直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