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唐山市政府新闻办召开“以知识产权全链条质效提升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新闻发布会,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高丽娟介绍了唐山市以知识产权全链条质效提升,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工作情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增典,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学军,市公安局三级高级警长李伟回答了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一级主任科员常蕊主持发布会。
知识产权是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要素。今年以来,唐山以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为主线,全方位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质量、运用效益、保护力度和服务水平,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
一、积极争创国家级试点,加速形成重点产业领域知识产权竞争优势
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县域特色产业集群等知识产权获权、用权与维权需求,抢抓试点机遇,厚植知识产权沃土,一批国家级试点项目落地唐山。一是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今年6月,经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同意,唐山成为全省首个获批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地市级城市。市委书记武卫东多次提出高标准建设国家级保护中心,构建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为基础平台的产业生态。保护中心建成运行后,将面向新材料、新能源两大领域开展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工作,相关产业的专利平均授权时间将缩短70%,更加高效地保护创新主体权利。通过保护中心建设与凤凰英才政策的叠加,形成唐山新材料、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的生态,为我市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步伐提供重要支撑,为唐山转型升级点燃新引擎。二是获批筹建唐山骨质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区。市场监管、法院、市陶瓷协会等多部门构建唐山骨质瓷品牌保护“快车道”,破解“新骨瓷”案件查处的难点堵点,市陶瓷协会与某公司“新骨瓷”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成为全国首例由行业协会起诉经营者虚假宣传、不正当竞争并且胜诉的案件。下一步将加快唐山骨质瓷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进程,擦亮“中国北方瓷都”名片。三是“迁西板栗”入选国家首批地理标志保护工程项目。项目实施期为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将重点建设“燕山(迁西)板栗产业赋能平台”,制定迁西板栗特色团体标准,强化地理标志特色质量保证控制,严厉打击地理标志假冒侵权行为。推动注册“迁西板栗”第29类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申报迁西板栗地理标志产品,助力板栗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此外,迁安市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试点建设“矩阵”扩至“一市两县”(唐山+遵化、迁安),数量全省居首,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内生动力”与“硬核支撑”更加强劲。
二、激发创新创造热情,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是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强化政策激励、引导帮扶,164件优秀专利获省补贴资金174.5万元。瞄准全市重点产业发展和重大民生需求,推动有条件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联合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行动,大力支持高价值专利研发、产出。截至8月底,全市有效发明专利数量9037件,同比增长15.76%;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71件,同比增长15.42%,知识产权创造实现量质齐升。二是实施商标品牌培优工程。布局建设商标品牌指导站,发挥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业务唐山受理窗口作用,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强商标申请和使用,推进驰名商标保护。目前全市有效注册商标量达到85806件,同比增长10.2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50件。指导优质企业做好海外商标布局,加大海外维权援助力度,助力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持续实施地理标志“挖潜”“强基”“筑篱”专项计划,开辟“地理标志+文化旅游”新赛道,今年迁西栗蘑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初步认定,遵化香菇地理标志小镇正式建成并对外运营。全市现有地理标志商标45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9件,均居全省第二。三是开展专利转化专项行动。完成辖区全部高校专利的建档盘点,筛选约1100件专利录入“存量专利盘活系统”,推动其加速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推荐72家企业入库专利产业化样板企业培育库,探索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路径。深入实施国家“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完成第四批专利转化专项计划实施项目征集评审工作,预计发放资金148万元。建好用好河北智能装备(机器人)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组织40余家高校、企业成功举办京津冀智能装备机器人高价值专利对接活动。与景德镇等6市共同举办“五省六市大学生陶瓷外观设计专利大赛暨高校专利转化运用大赛”,组织申报作品41件。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
一是彰显“严保护”的刚性。市场监管、公安、海关等部门持续开展“铁拳”“昆仑”“龙腾”等专项整治,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150件、商标违法案件94件、侵权盗版案件4件。二是汇聚“大保护”的合力。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案件“三合一”审判机制改革,高新区法院集中管辖全市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今年以来,唐山中院和高新区法院共新收知识产权一审案件710件,同比增长74.44%;新收知识产权二审案件20件,同比增长33.3%。唐山市市场监管局与廊坊市市场监管局签署《唐廊跨区域知识产权全链条工作合作框架协议》,与库尔勒市市场监管局签署《跨区域地理标志协同保护合作协议》,跨区域合作扩至4省6市,形成强大保护合力。三是打通“快保护”渠道。列入全省首批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试点地市,建设了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线上办案系统,案件办理周期压缩至法定时间50%以下,专利保护更加“快、准、实”。依托知识产权数字政务云平台,为各类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维权渠道。今年以来,累计提供存证取证服务984条次,发布海外风险预警7次。
四、推出更多便企利民措施,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效能
一是打造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通道。联合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分行印发《唐山市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绿色通道建设指导意见》,通过建设线上“知识产权金融超市”、实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白名单”双向推送机制、引入专业服务机构、提供办理流程全过程辅导等,着力解决信息对接不畅、办理流程冗长、金融服务不足等痛点堵点,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办理时限从14个工作日压缩为7个工作日。今年1-9月,全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39.51亿元,助力中小企业运用知识产权价值支撑创新创业。二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普惠工程。强化知识产权公共信息服务网点建设,新增省级1家,市级7家。深入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信息进企业促创新强保护”和“专利转化燕赵行”等活动,为企业解决难题出谋划策。特别是筛选85位专家确定为知识产权专员,落实包联责任,重点面向75家企业提供侵权风险监测预警、纠纷应对、维权指导等专业服务,推动知识产权从被动保护向主动保护转变。三是协同培育品牌机构和优势企业。持续开展“蓝天行动”,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代理行业秩序。指导服务机构在贯标、海外预警、地标运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2024年,1家企业获批河北省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重点培育单位,24家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贯标认证,其中初次认证企业16家。目前,全市有资质的专利代理机构达到14家,省级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3家,省级知识产权服务品牌培育机构3家。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既是创新成果的保护网,更是新质生产力的催化剂。下一步,唐山市将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细化工作措施、补齐工作短板,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为唐山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自省级新闻媒体和市直新闻媒体的记者参加了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