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食品安全“五要点”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关系千家万户,提醒大家对所有冷链食品仍然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在食用冷链食品时,遵循世卫组织“食品安全五要点”,有效预防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保持清洁: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做到进食、做饭前洗手,在烹调过程中,每次用手接触过生食品也必须洗手,其次,要保持餐具和厨具的清洁,并经常蒸煮消毒,还要做到厨房环境清洁。
生熟分开:生熟食物要分开、加工食物的用品用具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
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烹调食物要煮熟、烧透,烹调食物的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从冰箱里取出的生冷熟食,一定要彻底加热再食用。
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在5℃以下、60℃以上的储存条件下,绝大多数微生物可减缓生长繁殖的速度,或者停止生长。烹调好的食物建议及时食用。
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要在正规的超市、农贸市场和有资质卫生条件好的餐饮企业购买食物和消费,要学会看懂食品标签,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包括清洗果蔬、加工食物、清洁烹饪用具和餐具以及洗手。
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的途径造成感染,但非主要传播方式
3月22日,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在过去两年多的新冠防控中发现,新冠病毒可能通过“物传人”的途径造成感染,但它在疫情扩散当中的作用非常有限。
通过洗手可以简单有效地切断这些传播途径,保持手的清洁卫生可以有效降低新冠病毒感染的风险。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人的手接触到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物品,如果不能及时正确洗手,手上的细菌或病毒可以通过手触摸口、眼、鼻等进入人体。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手接触污染物体表面造成传播。所以,在新冠肺炎预防中,我们把手卫生作为一项重要个人防护措施予以强调。
新冠病毒不会被冻死 冷链运输可存活好几周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表示,与寄生虫和细菌等病原微生物不同,病毒在低温环境比如摄氏零下十几度下,并不会被冻死。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
如果把病毒放到摄氏零下180度的环境,比如液氮里,则可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就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冷链的温度不同,病毒存活的时间也不同。一般来说,在摄氏零下20度的环境中,病毒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发地区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装,经过冷链运输,则可把病毒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引爆新的新冠疫情。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冷冻的海产品或肉食品,可能把疫情国家的病毒传入我国。这些发现,使得海关等部门加强进口检测,全国各地市场监管和卫生部门也都对当地冷链食品加强了监管。这些经验概括起来就是,定期对冷链产业的环境检测、对从业人员不少于每周一次的核酸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处于早期的感染者,把疫情控制在萌芽中。
“物传人”三条件
“环境传人”又叫“物传人”,目前在我国一般由进口物品引起,需同时满足三个条件:
①物品污染比较严重;②在物体表面存活时间比较长,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③接触污染物品没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流行病专家提示,接触到可能污染的物品时戴口罩、注意手卫生,是可以防止感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