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对政协唐山市十二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124059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0-12-30 15:40     来源: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字体: 】     打印

对政协唐山市十二届委员会

第四次会议第124059号提案的答复


农工党唐山市委: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遏制仿冒食品“下乡”应建立有效的长效监督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食品安全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重大的民生问题、经济问题、政治问题。我市历来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强化全程监管防控风险隐患,聚焦重点难点健全长效机制,探索多元手段构建共治格局,着力打造食品安全有序之治。各级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坚持问题导向,构建起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的风险会商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格局,逐步完善问题发现机制,定期开展全市性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推动风险隐患由被动处理向主动防控转变。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分级分类监管,科学设定各类企业检查频次,定期分析食品安全违法案件规律特点,通过专项整治、区域治理、日常检查巡查及时理清行业性或带有共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探索区域性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治办法。

一、建立协管员队伍弥补监管力量不足

全市乡镇(街道)层面设置146个基层市场监管所(分局),由县级市场监管部门派驻。以往239个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设置食品安全办公室,绝大多数工作人员兼顾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环保检查、拆迁维稳等工作。近期,新一轮乡镇和街道改革工作正在进行,未设置乡镇食安办,其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未予明确表述,下放到乡镇的食品安全职权一并交由新组建的乡镇和街道综合行政执法队承担。目前,全市共有各业态食品生产经营者8万余家,食品安全监管人员841人,总体上,人员结构老化、专业人员匮乏,监管能力与工作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针对这一现状,我市组建了由7305村(社区)干部组成的食品安全协管员队伍,负责辖区内食品安全宣传引导、信息报告、隐患排查、协助执法等工作。由市县两级财政保障每人每年1200元工作津贴,建立健全了工作职责、待遇保障、管理考核、学习培训等相关制度,并实施动态管理。

二、搭建三级网格科学统筹监管力量

为打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构建起了由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联动、监管无缝衔接的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反应快捷、统一高效的食品监管网络体系,做到“定格、定岗、定员、定责”,建立健全责任包干、信息管理、上下联动、社会协作、协调处理、宣传引导、考核评价等制度,有效消除各类风险隐患。在一级网格中,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理区)管委会明确1名领导班子成员负责本辖区食品安全监管网格化建设工作,网格化创建管理办公室设在食安办配备专人具体组织实施本辖区各级监管网格的建立和运行。二级网格中,乡镇(街道)明确1名领导班子成员分管食品安全工作,根据工作需要,配备专兼职监管人员。县级市场监管机构配置进入每个二级网格的监管人员原则上不少于2名。农业农村、自然资源和规划、城管、公安等部门配置进入二级网格监管人员各不少于1名。各部门配置在各乡镇(街道)的网格监管人员开展工作时,接受各乡镇(街道)政府统一指挥调度。三级网格中,乡镇(街道)明确1名包村(社区)干部,村(社区)确定1至2名食品安全协管员。

三、健全投诉举报机制落实举报奖励

市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局全面完成了12315、12365、12331、12358、12330 “五线合一”,建立起统一的12315行政执法体系,不断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健全有奖举报制度、强化举报人隐私保护。2017-2019年受理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数量分别为2728件、2971件、3020件,2020年以来2150件,按时转办率和按时办结率均为100%。

四、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山寨”食品整治

为切实保障广大农村地区、城乡结合部食品安全,我市依托农村食品安全治理、“山寨”食品整治等工作,集中力量持续开展打击食品假冒、侵权“山寨”“三无”、劣质等食品违法违规行为。科学合理制定年度抽检计划,加大对以往抽查不合格产品的抽检频次,严格落实跟踪抽检制度。从市场末端入手,突出重点对象、重点区域、重点品类、重点违法违规行为,采取日常检查、飞行检查、“双随机”抽查检查等方式,持续开展全覆盖、无死角的排查清查,倒追倒查生产源头。加强与公检法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行刑衔接机制,加大司法打击力度。加强信用监管,实施联合惩戒,让违法违规分子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今年以来,全市市场监管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62969人次,开展执法25003次,检查场所30339个次,开展宣传782次,查办省内案件159起,罚没款146.16万元。


网站地图